在台灣,一碗豆花不只是甜品,它更像是文化的縮影與記憶的載體。這台灣早期的傳統點心,歷經時代的洗鍊,從三輪車叫賣聲中,走進文青設計店與國宴殿堂,展現出台灣人對飲食細節的講究與美感的堅持。無論是用石膏或鹽滷凝成的滑嫩質地,還是從糖水花生到檸檬香菜的創意搭配,都體現出台灣味的多元與包容。
這種講究細節、注重風味的精神,不只存在於豆花;毛豆,另一種以黃豆為基礎的作物,早已在國際市場上打下響亮名號。高雄旗山的毛豆農以「超跑級」採收機械與冷鏈加工,穩居日本市場首位。這顆「綠金」不僅是農業出口的冠軍,更是台灣科技農業與產業協作的典範。即便面對鄰近國家的低價挑戰,台灣仍靠著品種育成與田間管理穩住品質,展現出農業的另一種韌性。
然而,在豆花與毛豆之外,還有一種氣味特別、名聲響亮的台灣食物──臭豆腐。它的發酵過程或許讓人卻步,但品嚐過的人幾乎都無法忘記那股「臭中帶香」的獨特風味。這些以黃豆為原點延伸出的台灣滋味,不只是懷舊,更是創新。新竹「豆之味」強調有機黃豆與低速研磨,讓豆製品回歸天然;而雲林莿桐的「久代食品」,則在世代傳承中打造出全台最大的產區,甚至躍升為國際供應商。這些豆製品不只是廚房常備,也是台灣蔬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。
台灣蔬食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名列前茅,蔬食者的選擇不再侷限於寺廟齋堂,而是遍布街頭巷尾,從草根自助餐廳到高端蔬食餐酒館,滿足各類蔬食族群的味蕾需求。近年來更衍生出快閃市集、蔬食超市、創意烘焙等新型態的素食消費場域。台灣的蔬食文化融合宗教信仰、健康理念與環境永續,形成一種從日常飲食到全球潮流的跨界連結。
也正因這種飲食多元與文化包容,讓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格外迷人。2023年來台的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,不僅肯定台灣在民主發展中的關鍵角色,也深深著迷於台灣豐富的飲食文化。在這座島嶼上,美食不只是餐桌上的風景,也是連結世界的橋梁。你吃的每一口,也許正是在向世界說一段關於台灣的故事。